90-100(26/29)
杨清浅为皇后这事,正合周太后的意。外人旁观,也只会腹诽一句皆是姻亲利益。然而,杨仲辅没等太后笑着应下,他便继续道:“中宫可立,如今正好也是皇上亲政的时机。如此,帝后大婚,皇上亲政,岂不是好事成双?”
“依微臣愚见,可遵太皇太后遗旨,提前促成皇上大婚后亲政,并收回佐亲王统摄朝政之权。至于是否废黜佐亲王,其谋逆之嫌,可待佐亲王查实辨明后,再行商议。”
出乎意料的,杨仲辅居然带头高呼,要罢免高时明的摄政之权,但他给出的前提是皇上要亲政。那么,在这个前提下,他便是在要求太后也不能再垂帘听政。
这并不是推到一人,改立他人的主张,而是提出另一种全新的假设,要将两方政党排除在摄政之外,推举小皇上萧彧亲政的全新主张。
于中立党而言,这是一个不错的折中选择,甚至可以说,这是最公正不阿的保皇党行径。
若年幼的帝王亲政,那就相当于两大党争各退一步,以和平的手段对京都进行一轮洗牌。且杨仲辅虽在推举自己的女儿为后,但也主张大选秀女入宫。
届时,前朝后宫,人人大有可为。
那些摇摆不定的官员,以及杨仲辅自己的势力,甚至是依附于太后的势力,闻言纷纷出列表示“杨大人言之有理”,大有太后不点头,就是她藏有私心,意图牝鸡司晨的舆论趋势。
甚至摄政王党羽也跟着琢磨,认为杨仲辅的提议极有可能是高时明的主张。
摄政王还政,却不谈及兵权,而太后退居后宫,看似双方各退一步,留一方新天地给皇上和文武百官运营。可高时明退仍手握重兵,进仍可把控朝局,反倒是太后麾下的党羽散了干净。
毕竟权衡之下,人精似的中枢官员,哪甘心扶持太后当朝?
那他们不如转而扶持年幼的帝王亲政,还能赢一份扶持之功,更别说皇上本就与高时明更为亲厚些,相当于卖人情给高时明。
这个想法,或许早就有人在心中盘算着,可问题是他们不能提出来,必须是手握重兵的摄政王提出来。否则,京都欢天喜地筹备着皇上亲政,摄政王闻讯而来,那这些大臣还想有好果子吃?
眼见情势急转而下,周太后顾不上仪态,愤愤起身,她指着杨仲辅,险些要骂他一句狼心狗肺。但在文武百官面前,她也只能愤怒地拂袖而去。
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【1】这句古话,在各朝各代皆在印证,在朝堂上尤甚。
被限制在御书房中的萧彧,听到早朝争辩细节后,笑得前仰后合。可突如其来的推门声,打断了他的笑声,未见来人,他已改换成一张冷肃的脸。
“母后……”他的话头突然卡住,皱起眉看向来人。
“皇上?”杨清浅回身,确认自己是孤身前来的,她将托盘放在御案上,“朝会上的事,皇上都听说了?”
传话的太监,还站在萧彧的身侧,闻言他将头低得更深。可皇上没让他出去,他便不敢动。
萧彧忍不住讥讽道:“怎么,你就这么想做朕的皇后?早朝只说要选秀,你就巴巴跑来了?”
杨清浅不动神色,垂眸望着托盘道:“太后命人拟了一道旨意,遣我送来呈皇上过目。”
萧彧阴沉地盯着她的脸看了许久,乍然开口便石破天惊:“你没怀着身子吧?”
殿中所有宫娥内侍,闻言纷纷伏跪在地。
“臣女懂得礼义廉耻,向来洁身自好,未曾与外男有过逾越之举!还请皇上不要折辱臣女!”娴雅的杨清浅面带怒意,极力克制着自己想要离去的冲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