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9章 筑京观(1/2)
皇甫坚寿与皇甫郦两兄弟见得主簿阎忠,颇有些神志不清的哭笑着离去,自是疑惑不已的齐齐来见主帅皇甫嵩。 皇甫嵩闻言,却是低叹一声道。 “凉州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与李文侯,联合北地郡先零羌及陇西郡枹罕、河关等地群盗发动叛乱,阎公心忧家乡父老,方才有所失态,故而返回家乡罢了。” 皇甫嵩解释一番后,却是又让皇甫坚寿与皇甫郦两兄弟,调查军中将帅及一众士卒状态。 只因此前阎忠敢于说出那等大逆不道之言,定然在前期少不了一番布置,皇甫嵩还是得做到心中有数才行。 待皇甫坚寿、皇甫郦调查一番后告知皇甫嵩,阎忠竟然早在广宗之战与下曲阳之战的封赏诸将士之时,就已经开始替他收拢人心了。 皇甫嵩闻言,倒也不置可否,只是微微摇头,叹息一声。 随后便召集一众将帅,告知凉州叛乱,朝廷诏令大军迅速班师回朝之事。 大军想要迅速班师回朝,数量众多的军械、辎重,定然会大幅拖慢行进速度。 而且现今还有多达三万余名黄巾降卒,这些黄巾降卒要想尽皆押回京师洛阳的话,无疑也会大幅拖慢大军行进速度。 可是这三万余降卒要是留在下曲阳,交由巨鹿太守郭典处置的话。 郭典帐下郡国精兵因为此前征战,已经只剩下三千余人,要看押三万余黄巾降卒又多少有些力不从心。 万一这些黄巾降卒趁着朝廷大军离去之后,降而复叛,那更是一个祸害。 皇甫嵩想起阎忠所言功高震主之事,再想到现今这三万余黄巾降卒,以及愈演愈烈的凉州叛乱之事,不禁下了一个艰难的决定。 “现今凉州再起叛乱,大军当火速班师回朝。这三万余黄巾降卒,无论是带回京师洛阳,还是留在巨鹿郡,都是有害无益的。” “吾意将之尽皆斩杀,再取此前斩杀的七万黄巾贼寇头颅,合这十万黄巾贼寇头颅之数,筑就一座京观。” “其一、除此心腹之患,大军可迅速班师回朝。” “其二、则可大力震慑一切敢于叛逆之辈。” 一众军将,除了刘备微微皱眉之外,众人尽皆躬身应诺,并且大喜过望。 毕竟京观乃是古往今来,聚敛敌人尸首,炫耀武功的最佳方式。 一众军将要的也不是什么名垂千古、青史留名,他们要的反而是赫赫凶名。 只因有这赫赫凶名才能达到震慑敌军,建立不世之功的目的,毕竟后续他们还可能参与镇压凉州叛乱的战事呢。 随着军令传达,三万官兵自是齐齐举起屠刀,将三万余手无寸铁的黄巾降卒尽皆斩杀。 随后一众官兵又将此前斩杀的黄巾贼寇头颅,与这新鲜出炉的三万余黄巾头颅,尽皆堆砌于下曲阳城外。 一层头颅、一层覆土,再一层头颅、一层覆土。如此往复,十万黄巾贼寇头颅筑成的京观,竟然比下曲阳城墙都还要高大几分。 在一众军将与官兵筑京观之时,皇甫嵩先是手书一份请罪的奏书,呈递京师洛阳,言明自己杀俘与筑京观之事。 同时又写一份奏书,推功于北中郎将卢植,正因为他挖掘壕沟围攻广宗的策略,才使得大军能快速的攻克广宗与下曲阳。 皇甫嵩只企盼通过这两种方式,一来在皇帝刘宏这里留下一些把柄,二来降低自己的功劳,最终降低功高震主的风险。 待信使带着皇甫嵩请罪奏书与推功卢植的奏书,飞奔向京师洛阳之时,皇甫嵩也来到下曲阳城外观看情况。 待看到已然筑成的高大巍峨的京观,除了皇甫嵩与刘备两人神情之中,多有悲悯之外,其余一众军将以及数万官兵,皆是发自内心的激动与自豪。 只因这座十万人的京观,乃是古往今来最为高大的一座京观了。而参与筑京观的众人,也颇有些创造历史,与荣俱焉之感。 皇甫嵩看着已然筑成的京观,不禁低叹一声,随后对巨鹿太守郭典说道。 “郭太守,下曲阳后续之事便交托于你,本帅将率大军班师回朝了。” 巨鹿太守郭典闻言,后续之事无非打是扫战场,掩埋尸首罢了,是故自是拱手称诺。 随后皇甫嵩为求兵贵神速,索性直接领一众军将及战兵,携三日粮草便沿官道西进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