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6章 带不动,真的带不动(2/6)
建,还没有配属到军级单位,计生委员会便将这两个师配属给正在重新组建的第25集团军,囤兵缙云。这也是国军应对日军筹备的浙江作战的而做出的应对措施之一。
其实此时的张安平,觉得防守终究是被动的,应该想办法趁着日军集结的时候,抢占各种战略要地,争取到战略主动,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日军的进攻。
但他人言轻微,大兵团作战他这个小小的军统少将除了提供情报支持外,压根就没有多少发言权,一句你懂个屁就能让他闭嘴,所以张安平在建议无果后,老老实实的当他的情报官,负责情报支持。
原本他还在和美方代表筹划第三次对日轰炸,原本预设的轰炸日期是5月中旬,但随着日军的频繁动作,轰炸不得不暂时停止,全力为接下来的会战做准备。
在张安平不断的情报支持中,时间来到了5月14日夜。
此时日军在浙赣路东段布置的是第13军,按照目前的情报来看,13军尚未完成大集结,理应还有数日的时间才会发起进攻作战,但在14日夜,已经集结的日军第13军,未等到大集结完成,便于当夜出动。
其中70师团于15号黎明在奉化溪口方向大规模出动;22师团沿着曹娥江南下,突破国军在章镇的阵地,兵锋直指嵊县、新昌;河野旅团则于绍兴出动,兵锋直指诸暨;15师团则从萧山出动,渡过浦阳江后直插浦江;另有16师团、33师团,兵出富阳,向桐庐进攻。
此前第三战区寄希望于在金华、兰溪跟日军决战,以此挫败日军摧毁浙江、江西机场的意愿,但侍从室却否定了这个决意,认为在金兰决战的话,日军此时兵锋正盛,不利于我方。
而侍从室认为在衢州附近决战合适。
因为这个方略,第三战区应对日军的准备是:以安华(诸暨以西、靠近浦江和义乌。)至长乐线为第一阵地、以兰溪金华为第二阵地,经这两个阵地消耗了敌军后,在衢州进行决战。
第九战区负责西线作战,确保三战区不会受到南昌方向的日军攻击。
面对日军发起的进攻,三战区依照预设的决战思路,先在第一阵地分头阻击,消耗敌人的力量、迟滞敌军行军速度,为接下来的衢州决战做准备。
这样的思路也说不上问题——战略方面很多时候其实是不会出错的,但战术的执行上累积的错误,却最终会影响到战略方面。
浙赣会战便是这样的例子。
三战区希望第一阵地能消耗敌人的力量,可现实却是:
第一阵地线上,多支部队均是一触即溃!不仅没有达到阻击敌人的目的,还损兵折将、丢失了大量的物资。
日军基本是15号才开始行动的——但并不是直接交战,期间是要进行行军的。
可是,17号诸暨就沦陷了。
而这也只是开始。
19号,桐庐沦陷;
20号,东阳沦陷;
21号,义乌、永康沦陷;22号,建德沦陷;
23号;汤溪沦陷!
这个沦陷时间表,可以看出来一件事,靠第一阵地线阻击、迟滞、消耗敌人的设想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!
面对着一城接一城的快速沦陷,战区司令部那边什么反应不知道,但张安平就一个想法:小鬼子行军的速度,都赶得上彼时起义军在浙东纵横的速度了!可第一阵地线,明明是国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构建用来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,结果呢?
一触即溃!日剧只需要走路、走路、再走路,到达一地就能占据一地。